•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中草药资讯 -> 中药文化 -> 中医名人堂

    畲药:青草医之魂

    中医名人堂

    2021-11-28 21:36:01

    2356 0

    青草医 民间药材集大成者

    古有李时珍尝百草,近代有赤脚医生走遍天下,今有藏药、蒙药、傣药传承发扬。各民族都遵从着当地的地理环境、动植物特色,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医药文化。

    青草医也不例外,他们久居于深山之中,用双脚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用自己的双手发掘药材,以自己的身体为试验品去试用各种药材来医治百病。畲医就是青草医的一种,提及“畲医”,想到的画面就是背着药篓、拿着锄铲、低头寻觅的“青草医”形象。隋唐时,畲族主要聚居在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所处地域多雨潮湿,瘴气流行,极易引发疟疾、结核病、丝虫病等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畲民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理论。明、清时,随着畲族迁徙区域的变化,民间“痧气”致病说开始形成。畲族民间将身体不适、精神不爽、头痛胸闷、四肢乏力、呕吐、腹部胀痛等,统称为“痧”。畲医认为“痧”属热证,夏暑之季易发,为热与湿阻滞于皮表,影响脏腑尤其是脾胃功能而发病。同时,也强调“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辨证施治法。注重内服外治,内服青草药,用药偏寒凉,外治则刮痧、抓痧等,内外兼治,二者并重。

    深居山中,看病困难,是畲民面临的难题。因此他们就地取材,从山上采一些草药,摸索着医治疾病,碰到合适的药材发现其有祛病、改善体质的作用,一边学习、一边积累,慢慢形成了畲族“青草医”特有的探索精神。畲医从实践中走出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正是畲族先民在偏僻的山地环境生存,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医药精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心口传承,才使畲医渐渐自成一脉。所以说畲药是当地人民对自然敬畏的产物,也是对祖先留存下来智慧的认可。

    畲医使用的草药来自随处可见的植物,只要懂得辨识,漫山遍野都是宝贝。房前屋后菜地里,随手拔一把鸡毛草,煎汤服用可治疗咳嗽;山中挖回家的几棵藤类植物,晾干后如同一团干柴,却成为治疗跌打损伤的良药。在景宁每个村寨都有几名畲医,有的已经上了年纪,依旧留守;而有的则因为各种原因迁至县城,自立门面,还是做着老本行。如今年近五十的雷建光,就和妻子守着这样一间门诊为生。

    五代从医见证畲医发展

    在景宁县城环城西路的畲医畲药骨伤科店铺里,“畲药传承人”雷建光正在给骨伤病患做诊治。他自己用鸟不宿(葱木)研制的骨伤科外敷药膏,对病人进行治疗。骨伤科是雷建光最擅长的治疗科目,主要还是靠生长在山间的畲医药。 “现在很多病症不是单纯靠内服或者是外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进行综合治疗才能达到见效快、治标又治本的效果。”雷建光说。而这些治疗方法的形成主要来自祖辈的积累、后天对中医的系统研学,以及在现实案例中的实践。

    雷建光的畲医知识来自祖辈,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雷建光的祖辈雷仁祥年轻时一个人来到福建莆田少林寺,习得一身功夫,并在三年后“窃得”少林医伤“秘方”回家学习。1904年,雷仁祥回乡时凭借一身武艺获取功名,随着清廷一系列卖国求荣的条约签订,雷仁祥认为自己更多的是应该担负起治病救人的责任,而不是在官宦体系中做一些无用之事。因此,1905年他在当地自成“大相师骨伤科”一派治病扶伤。当地老百姓亲切地尊称雷仁祥为“大相师”,这也就是流传至雷建光手里畲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型。

    在行医过程中,雷仁祥发现全凭借口口相传方式,没办法更好地呈现药方和药效,他深感自己能力的有限无法更好地传承自己辛辛苦苦探索出来的畲医药经验,便让其子学习读书写字将一些方子记录下来,方便后人继承和使用。在父亲耳濡目染的教导中,雷意林也学医并从事畲族医药工作,此刻国内动荡不安,但雷氏一脉的医药史却从稳定的继承中开始有了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雷建光的爷爷雷正元出生。虽然家道跟着国运一起跌宕起伏,但是耕田期间雷正元依然从事医药研究,并且积极救助周围的人,得以让雷氏畲药文化长久留存。新中国成立后,雷建光的父亲雷茂真19岁就创办了景宁第一个村集体卫生室,并开展探索雷氏祖传骨伤膏药与西医结合治疗(内服、外敷、按摩),由于治疗效果明显,文成、泰顺、青田等地骨伤病人主动上门求医,雷茂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那时候医药行业还不发达,多靠自己去山上采药材进行外敷。因此,雷建光自小跟随父亲上山采药,学习辨别各种药材。

    花花世界多姿多彩,雷建光也曾考虑不做父亲的老本行,但是命运的安排让他考人杭州高等医学专科,学习现代医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才发现西医、中医、各民族地方医学有着不小的差别,也看到了不同种类学,科的优势和劣势。“畲医受传统理念和文化程度局限,家族式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延续至今。单传情况多见,“秘籍'也不肯外泄,传承面临困难。”雷建光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自家的基业不能在自己手中毁掉。

    他重回黄山头村开卫生室,40年如一日地为乡亲们就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多种良方。现在,雷建光不但在景宁开了雷氏骨伤诊所,还在东坑镇黄山头办了一个畲医畲药展示馆,将收集的畲药药材功效、用法等记录其中。在已建立的畲医药数据库中,收集草本和木本畲药多达八百余种。“随着医学的进步,畲药的用途也在慢慢更全面地显示出来,尤其在数据库建立后,药材间的选择和搭配就更加多元化。”雷建光说。现代人讲究养生,他考虑把他的畲医学知识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 “畲医在用药时,传统上习惯以动物为药引,这为我研究‘药膳'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另外一方面,畲药养生产品也非常值得开发,而这将成为畲药的另一种优势”。

    畲药、畲药膳都是瑰宝

    为预防疾病,畲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会自备一些青草药,自用或互相馈赠。畲医为人治病多数使用自采的青草药,或用针灸、抓痧等疗法配合治疗。但对于大多数人民来说,九药不如一补,畲族先民居于山上,虽然环境艰苦,但他们根据实践经验的积累, 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草药资源,大胆地将草药与食品配伍,创造性地开发和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山地文化色彩的民间饮食文化——食疗。畲族食疗既用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也可用来治疗一些急慢性疾病,使用面广,涉及内、儿、外、妇、 五官、肛肠、骨伤等,且普及率极高,几乎勾(条叶榕、全叶榕)、鸭掌柴(树参)、油柴(刨花润楠)等。”雷建光介绍说。

    雷建光也做了不少研究,出版了《鑫药药食同源品种与药膳食谱》。书内就记载了闽西畲族人喜欢喝的食凉茶。食凉茶的叶片呈柳叶状,学名叫柳叶蜡梅,2014年,被国家批准为新食品原料,成为官方认定的药食两用品种。它通常以叶片和嫩芽作为畲药原料,富含芳香,且具有清凉解毒、开胃散郁、健脾消脂等功效。而后国家卫生部公布的药食同源品种如马齿苋、白果、百合、鱼腥草、黄精等也是以畲族地区为主要药材产地。

    畲民喜欢把药放到茶、食物中,这与他们的生活起居有关。如小香勾烧兔肉,小香勾是畲药,具有补肝肾、祛风湿、助消化的作用,加上兔肉,这道菜就更香了。常在山上干活的人,湿气比较重,小香勾就成了畲族饮食生活中常用的一味药。此外,小香勾还可用来炖猪脚、老鸭、排骨。作为传承人雷建光正努力将畲药文化传递下去,但是面对未来他也抱以担忧。 “从前的习俗促使畲药文化慢慢消失,我现在不但想把畲药文化传给女儿、亲戚,更想让所有喜欢研究畲药的孩子都能学习,将畲药发展下去,而不是在博物馆中作为一种历史来回顾。不论是传承还是创新,我们更注重的是人们是否能在此时、此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传承的意义,也是探索、创新的意义。”

    不论是从无到有的创建,还是颠覆传统方式的创新,抑或是传统与新方式的不断融合,畲医都有资格将探索的品质和精神,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而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让一切具有价值和潜力的事物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被人遗忘。

    这篇文章是我去景宁采访的时候写的,当时是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风物中国志》所作。

    文 海慧

    摄影 贾亦真


    推荐阅读

    文章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推荐文章: